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饮茶的哲理

饮茶的哲理

  据说饮茶来源于佛家,后来读了《茶经》,才了解到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老子就饮茶了。至于饮茶究竟何时而起,又因何而起,也难去深究,当有专门人考虑。

  但茶毕竟是好东西,淡淡的清香,淡淡的苦,不像一杯开水索然无味。

  茶不仅能解渴,还能消暑,甚或消食。如喝得精到的话,还能咂出人生的思索。

  佛家饮茶,则以茶论人生,是佛家的参悟。人生即是苦,茶有此品性。

  我出身非出于文化人家庭,从我们这一辈开始才有人念书,所以没有书香门地的品茶渊源。但喝茶的习惯却是有的,至于为什么要喝,那无非也是解渴、祛暑或消食等等。当然中国人以茶待客的礼节也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那也是有了客人来时陪喝或是作客时被敬茶的缘故才饮茶。

  但我少年时饮茶只为解渴,或消暑,或消食。前两种功能是自己需要的,经常是主动的。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便是解渴而饮茶,饮的方式很是不雅。身体趴在桌上,小手搬着大茶壶,小嘴对着壶嘴便咕嘟咕嘟直喝起来,那一个痛快,就得把小肚皮喝到鼓起来才罢。现在有人编排称之为牛饮。

  至于消食,给大家介绍一种自制的茶。我们称之为猴枣茶,这种茶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一种野山楂树做的,果紫红的,有甜味,略带酸,青果则略涩、无味但可入茶。这是大人特为孩子们做的,虽然不被认为是高级东西,但却是很为家人所看重的。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父亲便早早地起床到山上去采猴枣茶了,父亲管这天采的猴枣茶叫神仙茶。虽然叫采,实际是去挖,连根带枝、带叶、带果也一并采回家。把采来的猴枣树晾去水分再入锅烘炒,便可泡或煎饮。

  这为解渴而喝茶,或敬客而奉茶,大致都叫做饮茶。

  比之更高的叫做品茶。品茶似乎比较复杂,讲究颇多,甚至有茶文化。品茶之人,这茶一定是讲究,当然品的也都是名茶。器具上也有讲究,各种不同的茶,在不同的地域则有不同的品法,器具上配备也不一样,难以一一道来。

  福建、广东、江西等省的客家人爱喝功夫茶。有饮有品,品则升了一个档次,功夫茶是一种饮茶或品茶的方式,茶以乌龙茶为主,有一套专门的茶具,饮起来颇费功夫,若有好友来访,边饮边品边论道,无一日功夫未必下得来。江苏、浙江一带爱饮绿茶,欲品绿茶须用玻璃杯方能增加乐趣。

  饮与品茶是不一样的,饮茶须后于品茶,饮和品须是结合在一起的。饮茶只管口中味,而品茶则是立体的。

  “一闻,而看,三品”是品茶的程序。首先不问茶为何茶,用鼻一闻,茶香飘来,便能识得茶产何处,再细看茶形,以验证闻之判断。待茶泡来,再观其漂浮、舒展之态,再闻其香,便觉人生轻松若此茶。然后再品其味,舌尖一点,轻轻呷一口,便清香溢口,在舌间回旋一趟,舌根驻留一会儿,慢慢咽下,舌尖涩而舌根甜。此方找到品茶之乐,若要能品出各茶的细微变化或差异,还的多锻炼你的舌。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一闻,而看,三品”是品茶的程序。首先不问茶为何茶,用鼻一闻,茶香飘来,便能识得茶产何处,再细看茶形,以验证闻之判断。待茶泡来,再观其漂浮、舒展之态,再闻其香,便觉人生轻松若此茶。然后再品其味,舌尖一点,轻轻呷一口,便清香溢口,在舌间回旋一趟,舌根驻留一会儿,慢慢咽下,舌尖涩而舌根甜。此方找到品茶之乐,若要能品出各茶的细微变化或差异,还的多锻炼你的舌。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这种茶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一种野山楂树做的,果紫红的,有甜味,略带酸,青果则略涩、无味但可入茶。这是大人特为孩子们做的,虽然不被认为是高级东西,但却是很为家人所看重的。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父亲便早早地起床到山上去采猴枣茶了,父亲管这天采的猴枣茶叫神仙茶。虽然叫采,实际是去挖,连根带枝、带叶、带果也一并采回家。把采来的猴枣树晾去水分再入锅烘炒,便可泡或煎饮。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茶毕竟是好东西,淡淡的清香,淡淡的苦,不像一杯开水索然无味。

  茶不仅能解渴,还能消暑,甚或消食。如喝得精到的话,还能咂出人生的思索。

  佛家饮茶,则以茶论人生,是佛家的参悟。人生即是苦,茶有此品性。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品茶似乎比较复杂,讲究颇多,甚至有茶文化。品茶之人,这茶一定是讲究,当然品的也都是名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