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张信哲:我的“女声”,我不会去改变

张信哲,1987年就读于基督书院时获得英文个人及团体组民歌比赛冠军,同年加盟巨石音乐,从此步入歌坛。

南都周刊编辑:李瑞强 对话人宋寻&张信哲

  对于那些迷恋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乐坛繁荣的人来说,张信哲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名字。那些温馨的、细腻的、柔情的、奔放的、忧伤的情歌,总是让人极为感动备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张信哲的歌不仅仅是治愈情伤的良药,还是追溯美好青春的桥梁。从《难以抗拒你容颜》到《爱如潮水》,从《别怕我伤心》到《宽容》,再从《直觉》到《信仰》,我们不得不承认90年代是属于张信哲的情歌时代。

虽然张信哲也曾跟随潮流玩过电子、唱过R&B,但是事实证明,被大家广为流传的还是“哲式情歌”的调调。

张信哲

1987年就读于基督书院时获得英文个人及团体组民歌比赛冠军,同年加盟巨石音乐,从此步入歌坛。1988年在《男欢女爱》专辑中与潘越云合唱《你是唯一》成为备受瞩目的新人。1990年入围第一届金曲奖最佳男歌手。从此借着独特的声线和忧郁的外形称霸台湾乐坛达近十年之久,并获“情歌王子”的美誉。

1989年的三张专辑《说谎》《忧郁》《忘记》使张信哲的事业达到第一个巅峰。

二十年不变的“情歌王子”
“我是唱男高音的,声音很特别,同期这种声线的歌手基本没有”

  华语歌坛大体上有四种歌手,一是卖偶像外形,二是卖演唱技巧,三是卖豪华阵容,四是靠卖人文主义。而张信哲卖的是声音,只要他一开口,绝没有人会张冠李戴。二十年来,张信哲的作品几乎大同小异,缠绵悱恻的情歌配上妩媚清亮的声音,总是扮演着受伤心灵救赎者的角色,故有“情歌王子”的美誉。虽然期间他也曾跟随潮流玩过电子、唱过R&B,但事实证明,真正被大家广为流传的依然还是“哲式情歌”的调调。看来,非传统的中性美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行得通的。

南都周刊:听说出道之初,你就是采用“先声夺人”这一招?
张信哲:我是大学的时候,参加歌唱比赛被唱片公司看中的。当时签我的原因就是觉得我的声音很特别。但是发第一张唱片时,我也不会照相,怎么摆POSE都不对,装扮也比较土。那时候也不流行造星运动,帮你包装什么,你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记得一位公司的企划人员指着我的鼻子说“啊,这人长这么丑,怎么能红?”可能公司觉得我不够好看,加上不善于交际,没有信心,上电视节目又容易害羞,所以第一张个人专辑没有敲锣打鼓,在最初发唱片时,只是从电台开始播歌,让大家听我的声音而不让我露面。

南都周刊:对你的声音这么有把握?
张信哲:我的声音属于蛮特别的那种。那个时期这种声线的歌手基本还没有。有人说费玉清的声音像我,但是他的声音比较软,没有我的声音明亮。

南都周刊:你的声音从出道至今备受争议,有人说缺乏男人味,有人甚至直接评论很像女人。
张信哲:从小学音乐,在合唱团里,就是唱属于男高音的部分。我的声音在古典领域还算正常,但是可能在流行领域算比较特别。但这是我天生的嗓音,我不会故意去改变。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喜欢我。

南都周刊:还记得“情歌王子”这个称号是在什么时候被大家叫开的吗?
张信哲:应该是出《宽容》那张的时候,好像是我在台湾要办第一场演唱会吧。台湾媒体就给想出了这么一个称号。后来就被不断地沿用下去了。大家觉得适合,就继续叫吧。

南都周刊:也许唱情歌已经是大多数人对你根深蒂固的想法了。
张信哲:因为我一出道就唱情歌,唱了这么多年,《爱如潮水》为什么火?回顾之前的乐坛,很少有人会在歌曲里面直截了当地去表达情感。而且大部分人唱的都是男人要坚强,眼泪应该往肚子里吞??我应该算是第一个去唱男人的脆弱,男人也会有情伤的歌手吧。

南都周刊:你曾经说过,情歌里的感情大部分都不是你经历过的,那么要唱好情歌,关键是什么?
张信哲:唱歌这么多年,我见过很多好的歌手,有时候我们常常觉得有一些人声音、技巧很好,可是你听他歌的时候却没有感觉。这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你有没有很丰富感情经验这个对唱好情歌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影响。关键是你能不能很容易在一段感情里去体验和感受。

当年他究竟有多红
“在大家甚至我自己都还没准备好的时候,我就突然红了”

  有人说,上世纪90年代想不听张信哲,除非你离开中国;还有人说,90年代,衡量一个歌手是否走红,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他上了多少次《当代歌坛》的封面,张信哲自然当仁不让地名列首位。确实,当时无论是任何一个城市,或者任何一种媒介载体,张信哲的声音可说是如影随形。他几乎成了当时所以中学女生的梦中情人,他的歌是大家唱K的必点歌曲,卡带、CD的销量以千万计,其受欢迎的程度一点都不输于当今任何一个偶像团体,其势头甚至盖过了当时的香港“四大天王”。

南都周刊:1989年,一个新人一年之内能连续推出三张专辑,这在当时是不是史无前例?
张信哲:嗯,还记得那一年我是三月出第一张专辑《说谎》,九月出第二张《忧郁》,十一月出第三张《忘记》。其间还搭了一部电视剧和二部电影,每天除了宣传、录音,就是拍戏。那个时期的我处于迷茫和混乱中,可能是大家,甚至我自己还没准备好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红了的缘故吧。

南都周刊:这三张专辑在内地的反应如何呢?
张信哲:那时候台湾男孩没当兵之前都不能离开台湾。所以我还不清楚自己在内地有多红,但是听说也有不少人喜欢我的音乐。直到退伍以后,唱片公司从我当兵前发的那三张专辑和退伍后出的那张里选了歌出来,在内地发行了精选集,那张专辑卖得特别、特别好,我才知道自己在内地知名度是很高的。

南都周刊:红了之后,来内地演出或做活动,都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吧?
张信哲:1997年有一次做活动,歌迷疯狂到把店内的玻璃都撞坏了,后来“110”来解救我,歌迷还以为我被抓了,拼命地叫,场面很吓人;1998年上海亚新广场签售那次,广场上集聚了快三万人,歌迷多到商场内的电梯都挤满了,当时很危险。我被困在商场内好几个小时,最后还是便装才逃开!还有一次在郑州,为了顺利进场,我穿上公安制服,被打扮成公安的样子,才进了场。

南都周刊:过去的只能被称之为经典了。当这个属于“张信哲”的时代远去后,心里会不会有些失落?
张信哲:有些成功的路你是重复不了的,这个道理我很明白。现在,还会有人质疑地问我,你能不能再创造另外一个经典。我也很想反问这些人,所谓的经典是什幺?经典的音乐就是能够长时间存留下来,能够长时间打动你的东西。那这种东西,绝对不会是一时有所谓的影响力,它需要一个发酵期。《过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首歌是大家认为的经典。可是当时那首歌根本不是主打歌。在那张专辑宣传的后期,这首歌忽然就红了。我是临时被抓回去拍MV的。这件事情让我用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些东西,我宁可做一些值得大家用心去听、慢慢去咀嚼的音乐,也不愿意去做一些等市场热潮过了就没有了的音乐。

滚石唱片鼎盛时期
“我最感谢的人是大哥李宗盛”

  台湾流行乐坛的鼎盛时期,滚石唱片几乎可以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无数巨星级歌手云集旗下,滚石是国内最具影响力和人气的音乐品牌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引导着华语乐坛的走向,由罗大佑、陈升、李宗盛坐镇,网罗了赵传、伍佰、张信哲、周华健、林忆莲、辛晓琪、任贤齐、莫文蔚、刘若英、梁静茹等实力派歌手,很多经典歌曲和畅销专辑至今仍脍炙人口,传唱不衰。张信哲出道之初,正处在滚石唱片的鼎盛时期,所以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

南都周刊:当初刚进入滚石的时候,是从助理做起?
张信哲:一开始做类似小弟跑腿的工作。那时和滚石的工作人员很要好,由于家在外地,所以有一大段时间,我都落脚公司里的“歌手休息室”。

南都周刊:当时滚石唱片里群星聚集?
张信哲:对啊,我在滚石的时候,属于滚石最好的时期。能看到很多很多当红的歌手。比如说第一个跟我面谈的就是大哥李宗盛,还有潘越云、陈淑桦、黄韵玲,在公司常会遇到他们。记得第一次见陈淑桦的时候,是在公司楼下看到的,我当时就呆掉了,因为她真的非常漂亮,有气质,一直看着她上车,离开。

南都周刊:第一次正式进棚是和潘越云对唱?
张信哲:对啊,与潘越云合作《男欢女爱》的男女对唱合辑。当时我还是个学生,很羞涩、紧张。她在台湾知名度已经很高了,所以我很紧张。但她对我十分照顾,像个大姐姐。我们都喜欢研究古董,都爱小动物,还一块儿收养流浪狗,后来我们俩成了很好的朋友。

南都周刊:那时候能签进滚石,是很多新人梦寐以求的吧?
张信哲:是的,我很幸运。第一首歌出动了林隆璇帮我写,老板让他做他不得不做。哈哈。第二张马上和当时台湾最重量级的音乐人合作,那张专辑有5个监制:马兆骏、齐秦、李宗盛、小虫和我的老板。不仅仅是普通人,其实当时很多歌手也非常羡慕我,因为这是别人求也求不来的机会。

南都周刊:公司里谁对你的帮助最大?
张信哲:当然是大哥(李宗盛)对我帮助最大,最初的时候是他面试我,然后决定签我。后来又为我写了《爱如潮水》、《别怕我伤心》那么多好听的歌曲,帮助我确定了自己的风格。我很感谢他。

南都周刊:当时台湾的音乐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张信哲:当时处在校园民歌的尾声,正好是从校园民歌到流行音乐的过渡期。出现了一些青春偶像,最火的是小虎队、张雨生等。他们的音乐保留了一些校园民歌的味道,但是又已经没有了校园民歌的质朴。另外的一种就是,创作人也开始进入乐坛,变成了歌手。比如周华健、陈升、李宗盛等。那时候是台湾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各类的音乐从那个时候开始蓬勃发展。

记者手记

  张信哲为宣传他11月29日在北京工体举办的“最好的时光”演唱会而来。年过40的他,白马王子的派头依然不改。温文尔雅的微笑,讲话轻声细语,谦虚礼貌,不卑不亢。一切看似新如昨天。但是他却忌讳旁人提及“已经出道20年”等相关字眼,看来时间虽然没有在他脸上留下痕迹,却把烙印深深地烙在了心底。他一再强调:“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当下,但是多少有口是心非之嫌,毕竟有谁不留恋青春,不追忆似水年华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