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抄底华尔街不如抄底矿山

抄底华尔街不如抄底矿山在国人关于“危机”的理解中,“危”与“机”一体共生。次贷危机爆发之际,诸多“高参”今年以来纷纷建言“抄底华尔街”,“抄底”似乎成为“机遇所在”。果真如此吗?只要看看近两个月的金融海啸,所谓的“抄底”铁定是一次“冤大头式”的悲剧。   

  所谓的“机”并非不存在。本月3日,首钢旗下两公司以1.625亿澳元的价格收购澳洲吉布森山铁矿2.7亿股票,并获得绝对控股地位。这同样是一次“抄底”,只不过对象从华尔街的资产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铁矿石资源。或许,金融海啸引发的资源价格总体下行,正是中国企业进行战略性资源全球布局的机会所在。  

  就首钢而言,这次收购是一次“划得来”的买卖。此次收购的价格是每股0.6澳元,而在年初被否决的收购中,首钢当时的报价是每股2.6澳元。如此大的反差原因不言而喻: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铁矿石需求急剧下滑导致价格暴跌,部分原来签订购矿协议的客户违约,造成公司经营现金流出现短缺,迫使公司不得不通过出售股权来获得外界的资金支持。可以说,这是一次“捡了便宜”的收购。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首钢绝不是为了便宜而出手。媒体引述首钢研究院副院长戴国庆的解释称,公司收购行为是基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而不是短期的炒作行为,因此,即使未来矿山价格继续下跌,公司也不会停止目前的收购行为。  

  如何“危”中寻“机”,首钢的做法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基本的准则,那就是“以我为主”,坚守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最近一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刊发了一组如何“过冬”的文章,埃森哲的一位高管直言:“由于大宗收购能带来规模效益、更大的地理覆盖以及稀缺资源的获取,因此它仍是极富吸引力的企业未来增长源。有足够财力支持大宗收购的企业应将低迷看作是一个通过国内、跨国和全球性兼并与收购确立市场领先地位的最佳契机。”尽管中国的钢铁生产企业采取了减产措施,但是中国依然是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饱受定价权之痛的中国钢铁企业一直试图进入产业链上游,而这次金融海啸不仅提供了价格上的实惠,而且也减少了跨国收购所面临的政治风险。这样的出手,适用的并非只有钢铁产业。  

  在另一方面,如此“抄底”符合国家的战略利益。同样在3日,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出席“能源与金融世界论坛”时表示,商品市场牛市转熊,中国需求增长的国内动能正在趋弱,中国应当更有力度地支持相关企业跨海并购,占有更多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和基础金属。  

  “抄底”矿山,这仅仅是第一步。国内不少研究者也指出,从已有海外矿山收购案例来看,中国企业在战略制定、调查研究、后期整合等各个环节,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只是企业层面的不足,更大的不足在于产业整体层面。就拿铁矿石定价权来说,中国企业总将新日铁视为对手,但实际上起着关键作用的却是三井物产等等有着“产业组织者”之称的综合商社。确保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煤炭、铝、铜等大宗海外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日本的资源采购体系依赖生产企业、商社、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和这套成熟的“开发输入体系”相比,中国欠缺的不止是对资源的控制,而是整个系统的组织管理水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