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问世间情为何物

读过书,虽然不多,但这一个字,我认识,拼音也会。读QING,可是是平是去,我就搞不明白了。大多的时候,糊涂比清醒幸福,不记得啥时候有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现在越想越觉得“有理”,所以虽然仰慕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但自己还是一直保持着愚钝。
    情是什么?

    我也只能自问自答。

    虽然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人是我师,可是心里拒绝任何人,遇到问题也只好自己去想去思考,好在我人虽愚笨,但脑子尚能明白1+1=2,有时候居然也能无师自通。

     于是,这个中午,在无数个不休息不宁静不发疯的中午以后,忽然想起来一个场景:一个人吃了好吃的东西,然后买了很多,带给另外一个人。这时候,我没有吃饭,整个中午也没有吃,这个问题便冒了出来:什么是情?

     我在想,大多的时候,倾心于一个人,耐心是无限的。

也许情就是情,或者什么也不是,或者它在与别的什么文字结合了,才有内容,我也才能明白,什么是情。

     有时候,很平静,那是一种情;有时候很激动,那也应该是一种情;还有时候,什么都不想,那还是一种情;有时候,想的很复杂,肯定也是一种情。每一秒的情也许都不一样,也许会完全相同,也许还会交替出现。。。。。

      不想了,那么多的情,什么跟什么呢?

      我自多情向天笑,去留随君一颗心。许多时间以前,自己组合出来的这14个字,这个中午又莫名地蹦出来,不是有旷达的胸怀,不是有无限的愁绪,时间总会慢慢流失,情之一问,就随时间慢慢的解释吧。

      夜来不能入睡,又在想这个问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话,早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又是从哪儿看来的了。单从这一句看,情的定义内容里,最起码的就是“生死相许”,那么,没有这个内容的情,就应该不是情了。

     我又迷惑在自己的推理里。据说张恨水老先生的名字来源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时候,我才知道,有些东西,你用尽所有无法改变,有些东西,你想破了脑袋也无法想的通。只是我不恨水却很恨自己,有些抬举自己地想,渺小的自己实在与著名的张老先生有些相通的地方:水向东流无法改变让人生恨,那个人说你是头牛同样让人生恨。只是更让我自己生恨。原来,无法改变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只好改变了问题的方向,于是去查这句问字的来源。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原来,这又是文字游戏。

   元代,是记忆里相对古老的年代,甚至想象不出来那时候的人是怎么写字的,还会奇怪地想,那时候的人是不是比现在的我们更加不象人,因为这句关于问的最初创意,是从动物的身上发掘出来的。发掘者的名字也好生让人奇怪,关于他的经典记载,便是这两个字: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相传此词是元好问赶考途中偶遇一猎人,猎杀了一只大雁,另一只虽逃出罗网,悲鸣不肯去,后来撞地而死。元好问感于此,遂买下这两只死雁,把它们葬在汾水岸边,并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并为此写了这首《迈陂塘雁丘词》。

   我想,这个好问,有失偏颇了。

   他说的,应该不过是情之一种吧,但应该是人最向往的一种。经常看到关于人性的文字,长的短的多的少的,都说人性本来应如何如何。曾经发信息问过一个人:你说,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那个人没有回答我,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其实,人都是自私的。也许没有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我没想过是不是不屑于回答,有些事情有些问题有些话,可能不说最好。

   不说就不说了吧,这个早上,关于这样一个字,象那样一个人一样,无法细说。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读书让女人性感

一个男人说,他在飞机上看到一个女子,落座后就手捧一本书在读,那神情仿佛世界不存在了。这个女子不年轻,也不漂亮,但是男人觉得她很性感,与众不同。的确,男人可以从阅读这样一个细节来识别女人。一个女人的气质,智慧,还有修养,都是和她读的书分不开。正如塞缪尔·斯迈尔斯在《自助》中所说:“人如其所读。”
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使女人美丽、性感,读书的女人是不老的传奇。
可是随着图书市场的繁荣,我们并没有所读之书越来越多。尤其是女人,所读之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有效阅读就更少了。
这里所说的有效阅读,就是去除那些时尚流行杂志和书籍的阅读。还有就是为了增加谈资甚至炫耀的功利性读书。
我并不是说流行时尚类的杂志书籍不值得阅读,而是说,应该多读一些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书籍。
我做过多年女性时尚杂志的选题策划和撰稿,回头看来,那里所倡导的东西往往害人不浅。它把我们带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而无暇顾及内在的成长。
这就是大众文化的目的。它们是为商业社会服务的,讲得直白一点,就是勾起你无穷的消费欲望,而排斥现有的生活。对此女人应该有足够的警惕。
另外,逛书店的时候,如果我看到一个中年女人的身影,而恰巧她选的书不是孩子的教材,那么我一定会向她投注一束欣赏的目光。
因为大多数中年女人已经不读书了,书店更是少有光顾。
你说:工作忙,家务多,孩子要照管,没有时间读书。
你还会说:想读书,可是不知道读什么,现在图书市场太乱了,良莠不分。
甚至你说:能够代替书籍的东西太多,不一定非要读书才行。
这些都是很好的“不读书”的理由。但是,正是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女人与书籍这样一个“人生伴侣”失之交臂。
与生命之书相遇
台湾作家萧丽红在她的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就是与好人、好事、好物相遇。
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确像一场精神艳遇。而读书某种程度上就像找对象,你总要在阅人无数之后,才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会有一段时间,不知道读什么书好,甚至读了一些不喜欢读的书,这些都是铺垫。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本生命之书,就像终于遇上你爱的那个人。
2006年我是在胡茵梦的自传《生命不可思议》中,第一次看到克里希纳穆提的名字。在跟我现在相当的年龄,胡茵梦发现许多生命议题等待她去向探寻。在纽约街头的一个小书店里,她偶然看到一本《克里希纳穆提:觉醒的岁月》,这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胡茵梦在自传中有一章的题目是《我找到了!》写了她与克里希纳穆提的并非偶然的偶遇。而当我开始阅读克里希纳穆提的时候,与胡茵梦有了同样的感觉:我找到了!
就像励志大师史蒂夫·钱德勒在书中说过的,对于所有的人,都有一本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克里希纳穆提的书犹如琼浆玉液,灌溉着我干涸焦灼的心田。我所有的问题都在他那里找到了答案。
当然答案永远是相对的。我并不会因为有了“答案”而停滞于此,而是沿着他所打开的那扇门,走进更深入的未知世界。正如克里希纳穆提所说:“学习意味着穿越知识的限制,继续往前!”
不要相信那些“必读书目”
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把阅读跟饮食相提并论,说一个人总要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自己没什么选择能力的婴儿期(主要靠填鸭式);第二个时期,是身体发育开始的自行觅食期(广泛阅览);第三个时期,开始懂得注重营养期(注重个性品味阅读)。
他还认为,一个人的阅读是否匮乏,和他的购买能力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习惯和认知。“重要的不是读什么书,而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你越是读书,越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书是好书。这样在你适当的时候,就能遇上了那本生命之书。
另外,郝明义把“阅读”有意改为“越读”,他主张阅读领域要尽量的广泛。也许因为他是男性,而男性阅读的确有这样的特征。而我则认为,女人的阅读该从女性自身的特点出发。
所以我的建议是:
一,读你读的进去的书。你看不进去的书,一定是你暂时还不需要的书。不用因为它是畅销书人人都在看,你就要去读。
二,不要迷信名著和经典。有人告诉我们读书要从名著开始,我个人也不以为然。
从名著入手很可能让我们一开始就心生畏惧。因为很多名著有太深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对女人来说是考验。
三、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女人必读书目”,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能挫败你读书的兴致!
一本能抵达你内心的书,就是一本好书了。不管它是谁写的,畅销不畅销。而女人,你要像坚持用化妆品那样,保持阅读的习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