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17850
- 精华
- 51
- 积分
- 42319
- 智慧
- 20273
- V 币
- 98161
- 贡献
- 0
- 金豆
- 59709
- MV号码
- 2716677
- 注册时间
- 2008-8-7
- 最后登录
- 2011-7-30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6:03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房价必跌的40个理由
10. 住房的相对过剩是“生产无计划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驳“盖房量跟不上需求量”的错误观点。
“生产无计划性”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20多年前,中学老师说:“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具有无计划性,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造成生产相对过剩。产品堆满仓库,穷人却买不起,资本家宁可将牛奶倒进大海里,也不低价卖给穷人。”我们的房市,将要展现的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景象。
从整体上看,社--会生产是无计划的,无序的。管理部门在其中有利益牵连,不但未能给以及时有效的计划性引导,反而以过度的放贷、火热的土地竞拍和大肆的舆论煽风加剧了“生产无计划性”和市场竞争。于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生产无计划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终于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
上帝欲其亡,令其先疯狂。大陆人具有“制造过剩产品”的超强本领。开发商认为住房在许多年里是稀缺品,所以,在赚得钵满盆满之后,不计高负债率的后果,四处借贷,不断扩大再生产。由于金钱具有逐利性,各路资金不断流向超额利润的房地产,黑钱来了,灰钱来了,红钱(红包)来了,白钱(干净钱为白,存银行是白白让别人用)来了,许多公司和企业的“生命钱”来了,甚至社保“救命钱”也敢来。由于不是高科技,有地就是“草头王”,可以“空手套白狼”,于是“18路军”都来盖房,工地遍地开花,商品住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单位自建房、小产权房象雨后春笋到处冒出来,供给以每年2万、3万、5万套的加速度在增加。
因为不涨就没人追买,开发商每批都提价,近几年总房价每年以10万、20万、40万元的加速度上涨,需求者以每年10万、20万、40万人的加速度被赶出市场。“Ⅹ趋势”形成了,供给量不断趋大(/),有效需求(\)不断趋小。左侧“>状态”时供小于求,发展到右侧“<状态”时,就变为供大于求。
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的获利回吐和买力重新积蓄,需要几年的痛苦煎熬。由于建设周期长和土地不开发2年后会被无偿收回,过剩了还在不断推出新盘。于是,生产相对过剩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开发商把购房者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墙角,心有余而钱不够。开发商是有路可退的,如果不肯退让(大降价),结果是:去年牛市高价,今年有价无市,明年熊市低价。
11. 盖房炒房者钱太多、心太贪、太骄傲和太盲目,必然是:囤积量X > 刚需量y。驳“刚需很大,供不应求”和“富--人钱很多,再多也被买走”的错误观点。
炒房者为何一边以价格来“低头承认”可出租房过剩,一边“大言不惭”地说房子供不应求?因为他们高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见开发商及其支持者的力量大,不见客观规律力量更大。高估了刚需的购买力,只见刚需人多,不知刚需钱少。
“刚需很大,再多的房子也供不应求。”是自欺欺人的疯话。盖房炒房者钱太多、心太贪、太骄傲和太盲目,而非富--人钱太少、太胆小、太谨慎和太理智,所以必然是:囤积量X > 刚需量y。“30%的人却拥有70%的钱”,“70%的人只拥有30%的钱”,这是铁的事实,所以必然是:囤积量X > 刚需量y。刚需量y 取值5万套,得“X > 5万套”。刚需量y 取值500万套,得“X > 500万套”。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供大于求”。
“富--人钱很多,再多的房子也被买走了”是炒家必败的“证言”。如果刚需量小,炒房者就会因为无人接手而被套牢,所以99%的炒房者在买人时都坚信刚需量y很大。看看网上的讨论就知道这种想法的盖房炒房者很多,富--人的钱象山一样的多,所以,囤积量X要大于刚需量y(比如每年5万套)很容易。囤积量X已经大大超过今后的刚需y了,富--人却还在高估刚需y,还在买入,买入,再买入。就象养大虾,物以稀为贵,一斤卖30元,特好赚钱,大家头脑就发烧,就大养特养。你市场需求10汽车,大家就会冲动地盲目地种出13车。市场需求增大到100车,就会养出130车。最后就会过剩,过剩,再过剩。
总之,供给必然过剩,供给已经大量的过剩。大量的过剩必然导致(象砍果树那样的)熊市来临!
12. 认清“投资投机房属于供给”的本质,房市供大于求的真面目就暴露了。驳“自住性买量大,投资投机性买量小。”和“供给多少,就被需求吃掉多少。”的错误观点。
投资投机者在房市扮演主角是不争的事实。“将投资投机房归类于需求”是尚未被识破的骗局。投资投机者的买入不是自住,是为了高卖而获利,所以买入后就转化为供给了。这种供给是间接的供给,潜在的供给,未来的供给,所以大家都错误地把“投资投机者买入量很大”理解为“需求很大”。比如,2006年开盘10万套,自住购房者买走4万套,投资投机者买走6万套,大家都说“供给10万套,被10万个需求都吃掉了”。其实,揭开投资投机房的“供给本质”,将其归类于供给后,房市供给(10万套)大于需求(4万套)就清楚了。
经过重新划分,供给增加到5块:“开发商的供给”,“正府的供给”,“投资投机需求所转化的二手房供给”,“单位自建房供给”,“小产权房供给”。
开发商推高房价,需求日益减少,最终作茧自缚。“更新改善性需求”和“拆迁需求”一换一,总量不变。需要在几年内买自住房且买得起的才是有效刚需。有效刚需只剩1种:“准富--人有效刚需”(经济能力接近富--人的)。想买自住房的低收入者和一般的中产已经被挤出市场。面对高不可攀的房价,只能观望。老居民没有私房的基本上是低收入者,在等正策房。新移民也基本上是低收入者。春节一过,火车站和汽车站人山人海,里面有几个买得起百万的房子呢?购买力不是无限的,房价上涨到“中等收入家庭月供还不起”就是突破极限了,房价就会下跌了。新房总价120万,因为按揭已收紧,需要首付50万,需要按揭70万。加上贷款利息,需要还贷130万 / 20年 = 每年需要还贷6.5万 / 还贷占收入0.5 = 家庭年收入13万的才买得起。很明显,房价已经闯入“准富--人区”了。准富--人大多有房。几年前只需首付15万,不得不买的中产和家长为毕业生买结婚房的都轻松地买了,没有买的是少数。一种是错过低价机会已经买不起了。一种是基于先投资再买房的想法而推迟。由于近3年股价涨幅大于房价,所以现有首付50万、家庭年收入13万的准富--人,大多是“有钱用于投资股票的中产阶层”。2008年,其中成功逃顶的是高手,当然看得懂房市还在顶部;其中没逃顶的遇到股市大跌六成,套住无法行动。
有效刚需是真正的需求,基本的需求。房价最终由有效刚需决定。由于钱袋(物质)决定有效刚需(思想),所以,更准确地说,有效刚需的钱袋决定房价。炒房者必须通过卖给有效刚需才能达到赢利目的,所以有效刚需的消费能力决定炒房者的最终命运。有效刚需们的钱袋子已撑不起高房价。有效刚需啊,你到底在哪里?满世界去找,以刀相逼也出不来足够多的刚需!
13.驳“我国人口特多,土地奇缺,不断增值。”的错误观点。日本的人均土地更少,地价房价照样连跌17年。
房子在30多年后就是一堆垃圾,所以炒房其实是在炒土地。问题在于:土地少是真话,土地奇缺是假话,奇缺使土地不断增值更是假话了。
土地供给短缺的谎话很容易识破。论刚需性,论稀缺性,论不可再生性,土地都比不上石油,而石油价不也历经了多次大跌。土地不但是可再生的,盖了拆,拆了再盖;而且可多子多福,6层以下的拆掉盖18层就是3倍土地。旧城旧村里大多是矮房子,拆迁改造后建高楼,总体上还可以放大1.5倍。1500万人的大城市是由1000万人的大城市发展而来的。1000万人的城市再来500万人,放大1.5倍,土地不外扩也不缺。
30年来,有的地价涨了500倍以上,已经涨过头了,已经要回调了。许多人还认为奇货可居,所以到处在晒地皮。2007年底,开发商囤地约10亿平方米,足够开发4年。
土地稀缺,房价就大炒有理吗?难道米价因为土地稀缺也大炒有理了?春节前后的火车票是不是也因为稀缺就大炒有理了?土地真的能不断上涨吗?上帝让不听话的人疯狂地快速地跑,跑得越快死得越快。日本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339人,我国是130人,东今更有发展潜力,地价照样连跌17年,跌幅60%。
14. 计生导致许多“80后”的子辈最终会拥有五七套房。驳“人多房缺”的错误观点。
社--会发达后,晚婚和独生蔚然成风。1978年以前是多子多富的年代,1978年出生的到2008年30岁,这些结婚需求已基本释放完毕,刚需大降。你我接到的结婚请贴上的主人大多是独生孩。1988年全国出生人口2457万人,2000年下降到1379万人。12年下降了43.9%。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从2524.66万人下降到1736.07万人,减少31.2%。目前,去世的主要人群是战争时期出生的。再过20年,去世的主要人群是建国后和平时期出生的(80后的父辈等),数量大增。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住房由一般过剩发展到严重过剩”的过程,表现为“Ⅹ趋势”。“老人身后腾出住房数”越来越多(/),“结婚购房数”(\)越来越少。发展到右侧“<状态”时,“老人身后腾出住房数”大于“结婚购房数”,占到刚需一大半的“结婚刚需”就被抵消掉了。
在老居民里,2008年2岁的张小强和李小花,在25年后买1新房后结婚,各自最终继承了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3套房。说明计生导致许多“80后”的子辈最终会拥有七套房。这是单套房的情况。二套以上的家庭很多。25年后,父母还在世但55岁上下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房子先后要拆迁了。有二种可能:一是被看空者说对了,那时房价低,但出于“祖产不可减少”的传统观念,留5套是可能的。二是被看多者说对了,当时房价不低,由于80后的子辈正是中青年,有几份房租,还有拆迁费,就会七套还是七套,少则5套。二种可能的最终结果都是严重过剩。
从人口结构来看,房价的下跌趋势将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人口减少导致房子越来越过剩。大城市闲置房将随处可见。那时,住房因为闲置和过时而丧失了使用价值;因为无人接手而丧失了投资价值和投机价值;因为过剩而丧失了炒地价值和拆迁价值。只是一堆钢筋水泥,能值几个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