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834
- 精华
- 2
- 积分
- 682
- 智慧
- 302
- V 币
- 559
- 贡献
- 0
- 金豆
- 866
- MV号码
- 78822
- 注册时间
- 2008-6-4
- 最后登录
- 2008-11-7
|
沙发
发表于 2008-9-25 08:21
| 只看该作者

悲伤过程——《爱是一种选择》
悲伤的过程包括五步:震惊与否认、愤怒、沮丧、讨价还价与异想天开、伤心接受以及饶恕。
第一步在于找出自己的防御机制,就是找出自己的那层深深的保护壳。防御机制的最先形成是用来对抗家庭成员的,一个小孩,面对父母的大声咆哮,除了处于震惊之外,是很难做出什么反应的,而过多的咆哮就造就了一层深深的保护壳,保护壳最大的伤害在于到了成年依然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个就是所谓的作茧自缚吧。
第二步就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很多正规的心理咨询室都配备一个发泄室,里面有各种发泄的道具,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那里体验愤怒这种情感。一个拖累症患者是经常把自己的愤怒压抑起来的,不是他们不想表达,而是一个小孩在表达的时候受到强大的父母的压制,这个就是自我极与父母极的对抗中产生了失衡,长久就容易学会压抑愤怒。消除愤怒的建设性方法在于如何正确的使受伤自我价值感恢复平衡,可惜《怒气与攻击》里面提到的方法只是空洞的教条——提高文化教养,并没有很好的实施措施。不过都提到了一个处理愤怒的前提条件,就是承认愤怒的存在。可是拖累症患者容易做的就是否认,这个源于自制的罪恶感,因为小孩子在没能力承担责任的时候却要承担起成人给他们制造的责任,能做到的方式就是学会否认现实,父母的做法都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并不是为了使他们学会自律。
第三步是人经历痛苦之后的一个阶段,无论我们多么坚强,面对许多无法阻抗的东西,惟有在沮丧中才能得到平衡,时间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
第四步就是尊重现实,可以做的是用真相来进行干预。人都有倾向于做利己的归因,但那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的,而拖累症患者往往就是漠视现实,归因很多属于讨价还价和异想天开。
第五步是学会用心思考,取代的是理性逻辑。拖累症的人都是客观、严谨、理性的,这个用在学习和工作上是没有错的,可是他们将其运用到了生活中,属于滥用了。由于童年的不幸,所以常常被教导生活要理性,忽视了心灵的作用。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的发展,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形成一股风气。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做的决定只有20%是来源于外在的可以意识到的理性逻辑,80%是心灵的作用。一个遭受过性侵犯的拖累症患者用理性逻辑的话,是无法饶恕别人的,因为侵犯她的人是存在自知力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唐蕾,从理性逻辑来看,她的行为确实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她属于明知故犯,可是从心理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又是那么的正常。不过要做到接受确实是很难的,理解是咨询师常用的一个字眼,只是为了表达中性观点,不代表接受与不接受,所以我理解她的行为,却难以接受,这个是因为夹有个人情感在里面,已经超越了咨询关系。
然而面对这种问题,又该如何去把握呢?就如咨询日记2提到的案例,如果只是让他运用理性逻辑来作出决定,很明显那是很难的,因为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他的内心入手,分析他的内心世界,明白自己的需要与想要的关系,从而自己作出决定——所以我们更注重的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许这就是人本的哲学吧。贾晓明说过,或许感情的产生是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产生了,所以这个时候理性逻辑是不起作用的。
重新看这一个步骤,又明白了许多,但也是因为看了相关的书籍并经历了不少,这个就是成长的代价。昨天看到一个人问一个哲学家人为什么活者,他说:“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在寻找答案。”这或许可以解决“老是问自己在追求什么”的问题了,就是在追求自己为什么要活者的答案。而之前之所以进入误区,在于老是觉得目标应该具体可以量化,比如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商人等等。看过《缺陷与完美》的寓言,都知道人生就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可是要真正的理解领悟,还需要通过自身的运用才能掌握。所以以后不再为如何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烦恼了,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