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从“救猪事件”观中国当代农民生活实录

“这一篇本只写给那些从来没有体察过农村生活的人们,还有那些一直深根于农村的最可敬的农民的,但每天我下班回到家门口时,就会看见两位迟迟暮年的老夫妇吃着略显寒碜的晚餐,一块馒头,一碗稀饭(有时候只有开水),还有一份泡菜,这是我和我的父辈们经历过的生活,我决定把这一篇也献给那些和我楼下两位老夫妇一样懂得生活的城市里的老人们……”
  
  
  
  近日,商报、华西、晚报均报道了8月13日发生在中国成都新津县安西镇菜埂村9组的一起因救落入粪坑的小猪而引发的一家四口惨死的事件(以下统称“救猪事件”),对于城里面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永远也无法体会这事情所带来的触动有多大,更无法去理解一头猪,即使是猪仔,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的重要?这一点,我早了如指掌,而早上几个同事对于此事的漠视和鄙视安全意识淡漠之情更予最好的佐证。
  
  但作为农民的儿子,我要告诉你们,在中国不为少数的农村,这猪的命确是比人的命更金贵,尤是这猪对于这死去的一家四口的生活显得是那么的重要,也许,今天是猪,而明天就会是羊、牛、鸡、鸭之类牲畜。情草生活在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省会,那里有全国最富有的村落,那里的农村也普遍走在全国农村的前列,但情草依然要说,就是这里,仍然还有大部分的农民过着艰难的生活,但这里早已摆脱了贫困,思量之余,我越发对扎根于农民意识中对于改变生活的无望和无为感到可怕,而这种潜意识的危机却被一些人大肆宣扬为农民勤劳、节俭、质朴之优良习性,实属荒唐。
  
  农民,在知识领域,确是落后了许多,但在智慧与明理领域,却毫不逊色。他们清晰地知道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可供制造财富的空间,还有最终获取的财富的多与寡,所以他们比任何人都会“精打细算”,我看,生活在中国的这8亿农民个个都是天生的理财行家,懂得挣钱有道,更懂得节钱有方。“能挣便挣,能省就省,惜财如命”就成了当代农民赖以生活的最重要的十二字“武功秘笈”。
  
  这从生活中来,又终将回到生活中去的十二字“武功秘笈”真真切切地镶在中国8亿农民的骨子里、血肉中了,而于生活的随处也都可见。
  
  “开荤”VS“旧衣服”
  
  妈妈常告诫我们:“等你们富裕了,俺不期望你们能给我什么,俺就喜欢吃肉,多买些肉给俺吃,俺就满足了”,儿时的幼稚并不能体察这话里的深意,渐大时,最多也就是想以后要多尽孝心罢了,根本不曾想过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关乎农民最基本的生存的问题。与现在城市里倡导的早吃“素食”的新潮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现代的农村中还为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吃一回肉而令全家人无比期待和久久不能忘怀,甚至吃肉,成了众多家庭回忆过去的乐子的重要一份子。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家庭将病死的鸡鸭鹅等家禽煮来吃了?在农村,“开荤”是在亲戚、朋友来访,遇“喜事、白事”,逢年过节团结之时才常有的事情,平日里,很少,极少。
  
  不仅仅是吃,节省得吓人,在穿上,与城市里时尚男女曾流行过穿补丁裤不同的是穿补丁裤在农村是何其司空见惯之举,甚至与有一些孩子将脱离穿补丁裤作为一个时代的结束那样来纪念,这样的梦,我也曾有过。穿补丁裤,成了大人、孩子,成了一个家庭,也成了整个农村中一个有效减少在穿方面开支的良策。除此之外,兄弟姐妹退下来的衣服,自然成了家庭中较小的成员的战利品,一代接一代的捡着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旧衣服,有时候只是一个家庭中一代代的传接着,有时候这样的行为扩大到邻里之间,还有时候,不同的旧衣服被拼剪在一起,又成了一件新的旧衣服,就这样,旧衣服在农村广泛的流通着,构成了新衣市场最重要竞争对手。记得我妈妈曾经2年多都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
  
  “陪嫁”VS“补胎”
  
  最近6年间,只有两样东西最撤眼球了,一是车子,另一个则是房子,而这两件东西似乎也成了时下男女婚不婚的谈判筹码,这股风气也大有刮向农村之势,但农民无比现实的个性却让这股风气无法盛情起来,其势远不可比城市。在农村,这婚嫁之物(农村统称“陪嫁”),还是略现寒碜,背投、等离子、液晶等高新科技离农村还很远,冰箱、空调、洗衣机也被划到了富豪级家族之奢侈品,更别说什么家庭轿车之类的大件了;就是去年在老家,这陪嫁的也多是些生活的必须品罢了,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衣柜、被子、组合音响等则较为多见,少有可以加一个可以拿来营运的摩托车之类的家伙。说到这陪嫁之物,农村众家庭对之看重和保管之致远胜城里人对于结婚礼服的爱惜。我的爸妈已经结婚25年之多,当时陪嫁的嫁妆却仍旧还在使用着,而留给我最深的是那台不停制造着补丁的缝纫机,那个比我岁数还大的扎花边的铁水壶,那条见证父母婚史的松木小板凳,那个藏着糖果、饼干、果子的时刻都会锁上的箱子,还有我5岁大的时候从父亲的上海朋友那里寄来的14寸黑白的金星牌电视机,如今,他们还依旧在履行着应尽的职责。现在的家庭条件让我们完全可以淘汰这所有的最初的家具家电,但爸妈却一直不肯换,除了那份情感外,最重要的大概是深扎进父母心里的节俭在作怪吧。
  
  相对那些旧的家具家电,家里面还有一辆老式的“大京九”自行车,车子不知道被老爸修了多少次了,写这个之前,我仔细想过了,似乎这车子除了两个轱辘上的盖瓦没有换过,其他部件都不曾一次地被其他旧的部件替代过了,而换得最多的就是那内胎了。每一次退下来的内胎就是一件可以珍藏的纪念品,那密密麻麻的补胎后留下的疤痕记录着这车子走过的历程,有时候疤痕之上还可以寻找到新留下的疤痕,而父亲也有了一个绰号,叫“胎神”,专门拯救那些常人无法补救的轮胎,自己在爸爸身边接受熏陶也快成了一个小神了。提及这些往事,对父亲和母亲那种“能省”的精神颇为崇敬。
  
  “零食”VS“童年记忆”
  
  幼年时,有一件事情让我怀恨在心,而如今却因此得福,没有了“好吃”、“挑食”的习惯,那便是父母对于“零食”近乎杜绝般的控制。而这里的零食的概念,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薯条、饼干、果冻等之类食品,而仅仅是相对于主食的煎饼的“烧饼”,相对于主菜的“凉粉”、“豆腐”,相对于咸菜的“馓子”,相对于……,现代看来的很多食物几乎成了那个时候难得一求的零食,有时候便会因为一次偷偷用小麦或大米的兑换而遭父母狠狠的毒打一顿。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啊,父母所能创造和给予的只是将就维持生存下来的那点粮食,更谈何享受呢?而就是现在,上述“零食”也并不是常见诸于普通家庭的餐桌之上,人们仍然抱有着对生活“奢侈”的无限恐惧和悲观预期。
  
  “挣钱”VS“花钱”
  
  我分明能感受到一股子来自于农民阶层对于挣钱与花钱矛盾的对抗和厮杀,而诸如以上所说的种种现象尽数是这一场财富“进与出”之间搏杀的后果所致。
  
  在我看来,中国农民最富有的财产便是土地,是劳动力,而非知识,所以,种植在大部分农村的大部分农民中成了创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过度低下的劳动力价值却只能创造少有的收入,不仅如此,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更让农民兄弟举足无望。于是,一部分人离开了土地,来到了城市,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却无不面临着子女生活、教育、赡养等危机,拖欠民工工资不正是时下棘手的社会问题吗?而另一部分人则继续留在土地上,种植着仅能解决吃饭问题的粮食,还有一部分人则走进了乡镇企业,开始着一段十分不公平的劳动力被剥削的工作生涯。现在的农村,当粮食再也无法解决生存问题时,这一派景象更加的显著起来了,农民们鸡鸣则起,便将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似乎有一阵的轻闲就是在浪费生命一样。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早晨,做饭、扫地,去农田干活,然后去工厂做工,中午休息时,跑去给稻田放水、施药,到了晚上,还要缝制布娃娃,赚些计件工资。一天下来,也就只有20元钱的收入,但母亲只要一天没有做,一天就要唠叨个不停。
  
  在母亲的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挣钱之处远没有花钱之处来得多,这挣钱的速度远没有花钱的速度之快。这么多年,压在父母头上的最大的负担便是我们兄妹三个的教育费用了。我们兄妹三人的学习均名列前茅,这给父母争了面子,却也带来了无法想象的负担。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父母几乎都在为学费操劳着,为每一个学期的学费操劳着,也提前为下一个阶段的学费操劳着,这么10多年下来,父母的精力和体力也被提前、过度透支掉了,苍老已经不经意间溜上了他们的脸颊了,今天,我能坐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父辈们的艰辛,那是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在他们那个挣钱并不容易的年代,也在那个花钱永远比挣钱容易的农村,只有人的生命才最有价值,最有创造力。我爱他们,我的父辈们,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写下这样一个题目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个足够写一本书那么多的题目。但我还是不愿意去把它换作其他题目,我也不想去抽象地谈这8亿人的农村现状究竟如何,更不愿去用一些无趣的宏观数据形容如今的农村,我只想和大家分享我和我父辈,我这样一个农村的家庭经历着的生活,而像我这样的家庭,如我所见所闻并不在少数,既是少数家庭生活较优越者,也可以方便地捕捉到他们意识领域对于生活的无奈、挣扎和顽强。
  
  情草是一个喜欢研究人们心理的人,20年的农村生活让情草怕的并不是这生活的表象,真正让情草担心的却是烙在农民意识上的无为、消极,党中央不是正在大力建设新型农村吗,我看这才是问题关键。我们期望的不是党充当身体力行的建设者,而是带好头,把握好方向,发挥好才干,从8亿农民的思想入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可以回到土地上来,让农民自己建设好自己的家园的领导者。情草就有过一辈子当农民,当一个令城里人都羡慕的农民的念头,再次也大胆地断言一句——“未来,或许农村生活才是人们真正所向往的生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