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解放思想:弘扬毛泽东的开拓与创新精神[图](2)

(三)

    毋庸置疑,毛泽东固然有开拓力、创造力的天赋、智商和灵感。他具有丰富的经历、渊博的学识、强烈的好奇心理、深邃的思维能力和独特的钻研精神。毛泽东这些超出常人的条件,是他开拓与创新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开拓与创新精神的精髓所在。归根结底,正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使毛泽东形成了独特的创造力,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这种实事求是的开拓与创新精神,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主要特征:

    一是“注重调查研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事实上,千百万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毛泽东开拓与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渴的智慧源泉。毛泽东从参加革命活动伊始,就十分注重群众的社会实践和调查讲究。他指出:“使党员们注重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在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批评那种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靠共产国际决议来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教条主义错误。他再三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历来倡导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和正确的领导方法。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由于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群众路线,从大量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了丰富生动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由此发现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才上升到独创性的理性认识。诸如:从首次肯定农民运动“好得很”的正确结论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学论断的提出,从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到被誉为“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等一系列思想观点的创立,无不渗透凝聚着毛泽东注重实践、注重调查研究的心血和成果。

    二是“被除迷信”,“不搞盲目崇拜”,“不照搬外国经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是毛泽东毕生为之倡导的一个信条。毛泽东认为:“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活人也好,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毛泽东历来强调独立思考,反对盲从。他指出:共产党员对任何事物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具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由此可见,毛泽东反对迷信权威,并不是不要权威;反对迷信名人,并不是不要名人;反对迷信外国,并不是反对向外国学习。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学习外国经验上,毛泽东历来主张采取科学扬弃的辩证方法。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的一切好东西都要学。”对一度出现的照搬前苏联经验的倾向,毛泽东强调:“认为苏联的东西都好,一切照搬,不应搬的也搬过来了不少。那些搬的不对的,不适合我们这块土地的东西,必须改过来。”显然,这种反对迷信、独立思考、批判继承、绝不盲从的科学态度,赋予了毛泽东敢于向一切权威和“大人物”挑战的铁骨铮铮的“虎气”和“猴气”,赋予了他强烈的开拓与创新精神,使他以大无畏的革命创造胆略冲破了号称:“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王明路残的压抑,开创了井岗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天地;拒绝了“铁腕人物”斯大林“划江而治”的指令,指挥百万大军追究寇,一统天下;顶住了赫鲁晓夫以“老子党”自居的强权,领导全党独立自主地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是“相信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不随波逐流,不轻附众议,对全新的事物、对真理追求持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自信心,这是毛泽东开拓与创新的一个显著特征。毛泽东深信:“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马克思、恩格斯手里真理,可是他们在开始的时候是少数。列宁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也是少数。……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哥白尼、伽俐略、达尔文,他们的学说曾经在一个时期内不被多数人承认,反而被看作错误的东西,当时他们是少数。我党在一九二一年成立的时候,只有几十个党员,也是少数人,可是这几十个人代表了真理,代表了中国的命运。”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初步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等正确思想,就曾经遭到陈独秀等人的反对。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历史作了公正的裁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才为党内大多数人承认和接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正确领导曾几次受到排斥,他创立的正确思想和战略战术一度被王明“左”倾盲动主义所取代,但他仍然坚信“边界的红旗子始终不倒。”在经历了惨痛的挫折后,全党在遵义会议上开始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终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和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总之,在毛泽东漫长的领导生涯中,他提出和创立的独创性的科学思想,也不乏一种不人亦亦云、独辟蹊经的“反潮流”精神。

    四是“戒‘左’与戒右”。毛泽东的开拓与创新,并不是随心所欲,凭空设想,盲目蛮干,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相一致。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审视总结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三次“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教训,一再告诫全党,即要反对“左”,也要反对右。以后,他多次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他认为:“超越时代,超越当时的情况,在方针政策上、在行动上冒进,在斗争的问题上,在发生争论的问题上乱斗、这是“左”,这个不好。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当时情况的后面,缺乏斗争性,这是右,这个也不好”。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以坚定的政治毅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思想禁锢,创立和倡导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干扰。例如,他在领导延安整风运动中,在指导思想上清算了王明“左”倾教主义的错误,使全党获得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又如,五十年代未,他在领导纠正已经察觉到“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运动“左”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具有创见性的科学思想。他在戒“左”戒右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政策策略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开拓与创新,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一些主要特征以外,其他诸如:抓主要矛盾、学会“弹钢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领导与群众、个别与一般相结合;一切经过试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及博采众议,善于吸取不同意见等等,都是他不断开拓与创新的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纵观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矢志不渝奋斗的一生中,在他晚年犯严重的“左”的错误之前,实事求是是一以贯之的。这正是毛泽东“认识和改造世界”,不断“破旧立新”、“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精髓所在,也是毛泽东的伟大之所在。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开拓与创新精神是全党和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事业。在新旧体制并存和转换的过程中,我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教条来束缚自己的手脚,又不能无条件地、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模式,也不能把国内实际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唯一的抉择在于进一步弘扬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按照“三个否有利于”的标准,勇于实践、大胆开拓,敢于闯险区、破禁区、探盲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返回列表